最新网址:www.xs321.net

张小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声既然是源于汉语言文字的一种益于身心健康的表演艺术,那么,大凡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相声存在与发展的土壤;而作为相声的送笑的功能及使命,也必然也应当为他们所享用。让笑声远播四海,是相声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国人对侨胞的心愿。

新加坡相声的发展

新加坡的相声艺术近20年来的发展,经历了几度起落,掀起了几次高潮。在这期间,公开舞台上时有来自相声发源地的相声艺术家或团体的演出。像中央广播艺术团、北京曲艺团、中国曲艺家协会这样的专业艺术团体,都先后到访演出。马季、姜昆、赵炎、唐杰忠、侯跃文、高英培、苏文茂、常宝华、常贵田、赵振铎、赵世忠、李金斗等中国一流相声艺术家,为人们提供了典范性的表演,也带去了相声艺术的多个传统和现代经典作品。

随着录像带、磁盘、光碟的普及,加上电视台经常重播“笑一笑、少一少”这类的相声专场,于是常看相声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耳熟能详的传统作品和旧作的重复。在观众这一心理面前,每一个前来演出的中国相声演员,不论知名度高低,都感觉到上台的压力。

然而,欣赏来自发源地的“原装”表演,并不能替代当地的相声创作与演出。近20年来,新加坡相声从业人员在创作和演出的质量上均有可喜的提高,从国家初级学院连续10多年主办新加坡“全国中学相声比赛”中可以看出,学生所表演的相声,越来越多了本土色彩浓郁的作品。

新加坡唯一的民间相声艺术团体“新风相声学会”和一民众俱乐部曾联办四届全国相声大奖赛,本土创作每一届都在增加,到第四届时改为“新马相声大奖赛”(1998年),其前三名都是新、马两国的本土相声。

脱胎于母体的本土相声,在不断吮吸中国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精华的同时,在自己的土壤、气候中成长,并且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这在艺术发展篇章中是令人欣慰的。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相声在新加坡的滥觞期,可以追溯至二战前后;进入70年代,相声的创作开始受到重视,新人涌现,比赛和演出都有可观的成绩。南方艺术团在1973年的一个10多场爆满的演出中,由郭宝昆、何镜光合说的《送票》(韩劳达和郭宝昆联合执笔),可说是舞台上获得掌声最多的本土相声作品。《送票》借鉴了马季的《友谊颂》歌颂体相声手法,颂扬华裔同胞的兄弟情谊。这个节目后来随着马来西亚马大华文学会主办的一个大规模汇演《春自人间来》,从南到北多个城市演出,影响深远。

新加坡的学生相声活动,是以比赛作催化剂的。不论是校内的或校际的,或是公开赛,都能吸引学生参加。自1985年起,国初华文部的老师们锲而不舍地每年办相声比赛,使相声成为中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自发地进行创作,给学生量身订制适合他们身份、年龄的相声作品。这是一笔财富。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这样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没有收集起来,就意味着将来在新加坡相声发展的历史上留有空白,那是很可惜的。

新加坡的相声,需要国家关怀,学校、团体支持,创作者和表演者心手相连。只有如此,才有望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马来西亚相声50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其他相关阅读More+

替代品

半截白菜

云鬓楚腰

白鹿谓霜

入骨温柔

倪多喜

日落大道

卡比丘

七零之改嫁前夫发小

女王不在家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柳岸花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