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相声简介
陈逸安老先生被人称为“台湾相声之父”。陈逸安原籍北京人,1949年去了台湾,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相声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逸安与吴兆南奔走各地,多方倡导,为相声在台湾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六七十年代,相声这一表演形式曾一度在台湾销声匿迹。但是,归国学人赖声川教授于1985年3月编导了一个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又在岛内引起轰动;同年1月,一些同行筹组了“汉霖说唱艺术团”巡回各地演出,以相声为主,兼及其他曲艺。
今天台湾的相声有别于传统相声,是以传统相声作为基础而发展出的台湾模式——人文背景所属的新时代相声。所引用的怯口活儿(倒口活儿)不再是天津、山东、东北、山西、上海的方言,而以普通话、闽南语、英语、日语取代;只要不影响相声语言艺术的精髓,服装、化装、小道具,甚而灯光、音效都融入了台湾的新时代相声,与多媒体的时代元素密切结合,戏剧的成分着重了许多。
如今台湾相声艺术的观众群不仅是怀旧长者,大量的知识青年投入其中,并兴味有加。观众层次越高、演出也越能获得热烈的回响,尤以大专学院演出为甚。学校、社会团体成立了相声研习社,就连孩童也能逗乐个“哏”。
粤语相声
粤语相声是1958年从北京移植过来的。初时,段子都搬自北方,关楚梅改编的《虾仔入城》通过电台播出后,反响极好。“虾仔”因搭错车从石龙乡下来到广州,弄出许多笑话,如惊讶无轨电车有两条“辫子”等等,至今上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
当时广东并没有专业相声演员,但他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相声表演“四法”中的说、学、逗、唱都与舞台表演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们演来得心应手。在《关公大战方世玉》中,黄俊英一人扮演关公和方世玉,形神兼备,妙趣横生,若不是学过戏,难有如此表现。
粤语相声很快就在广东落地生根。20世纪70年代初,黄俊英、杨达和林运洪到海南岛跟马季和唐杰忠学习,在表演马季写的《友谊颂》时,杨达根据粤语的特点进行了改编,观众反应很好。
1983年5月,黄俊英、杨达、林运洪和崔灵霄牵头,成立了“广州相声艺术团”,开展粤语相声的“救亡”运动,业余相声演员何宝文、邹智雄、郭逢凯等也加盟其中。他们精心排练了一批相声节目,坚信“笑的艺术”不会没有观众。果然,这台粤语相声晚会受到热烈欢迎。
粤语的语气助词很特别,比如形容眼神的“眼定定”“眼光光”“眼湿湿”“眼眨眨”“眼翻翻”等;形容颜色的“红当当”“青碧碧”“白雪雪”“黄禽禽”等;还有“瘦孟孟”“香喷喷”等等,黄俊英与杨达将其巧妙地糅合在粤语相声《广州话趣》里,效果极好,令观众捧腹。
目前,由粤语相声又派生出曲艺喜剧、相声小品等曲种,可谓曲艺舞台上热闹非凡。比如“文化大革命”前的《冒牌医生》,改革开放后的《三六九查户口》《盲公问米》《呆佬贺中秋》等等,都别开生面,令人有春风拂面之感。
近年来,粤语相声情况相对较好,广州相声艺术团在珠三角地区仍然极受欢迎,甚至当时“世界杯”开幕以及“香港小姐”决赛的强档冲击波也没有影响他们的上座率。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皇长孙的团宠日常》《我行让我来[电竞]》《洞中避难所》《白衣披甲》《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秋燥》《妖魔乱世,我能模拟修仙》《从鱼》《你不许再亲我啦[快穿]》《渣攻改造,BE改写HE》
小说321【xs321.net】第一时间更新《相声入门学习指南》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