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声的起源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说讲,后来又出现了以当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
相声形式简单、表演活泼、讽刺性强而深得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一词的由来,理论界总结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象声”又称“隔壁相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有这样的表述: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从无第二人。
清嘉庆初年印行的《燕台口号一百首》里有“听象声”的记载:
漫说南人辨北音,瞽儿词调未分明。张来布幔藏身处,板凳安排听象声。
《红楼梦》中,薛宝钗斥责薛蟠:“你不用做这些象生儿了!”这里里的“象生儿”一词,泛指模拟别人的言行。乾隆年间,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有《听象声》一篇,这里描写的是两个表演的“隔壁象声”,“一人外立一中藏”。外立者不会口技,只是帮助敛钱,有时也顺口搭言,类似对口相声的捧哏。“象生儿”可能是从“隔壁象声”到对口相声的过渡。
由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应是相声的初始状态。20世纪初,北京的相声艺人在天桥“撂地”作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就是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游的,草窠里蹦的,学点各地方言,横竖嗓音以及各种小买卖的吆喝。”可见这里还有明显的口技痕迹。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明场表演口技“明春”的艺人,有张昆山(百鸟张)、朱凤山(人人乐)等。朱凤山除一般模拟以外,他所编演的带有情节、人物的《五子闹学》《合家允乐》等,可以说已经从口技演变为相声了。
此后,汤金澄于30年代末在西单商场“撂地”作艺,与张杰葬、高德明、戴少甫、绪德贵被誉为“笑林五杰”。汤金澄的表演既有模拟各种声音的口技,又有幽默诙谐的插科打诨,生动地体现了从“象声”向“相声”的过渡形态。至此,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已逐步发展成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乃至对口相声、“群活”,综合为一种艺术形体,从而完成了由“象声”到“相声”的嬗变。
相声和“俳优”的关系
有人把“俳优”看做“古代的相声”。“俳优”和相声之间不能等同,但二者之间又确有相似之处。“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形成于后,如果说“俳优”蕴含着某些相声的因素,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一、以讥讽和劝谏为主要表现形式
“俳优”兴于秦汉,它的原意是指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也作“倡优”“娼优”。宋元以来,又常把这一类的戏曲演员通称“优伶”。
俳,即“杂戏”“滑稽戏”之意。“俳优”的讽刺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带有明显的规劝性质,但因所涉及的常常是国家事务、君王作为,应当列入政治讽刺的范畴。在这方面,相声有明显的继承性。但旧时代的相声艺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难登大雅之堂,更不用说进入宫廷了,不能与古代“俳优”同日而语。即使如此,一些相声段子里仍有矛头直指统治者的政治讽刺。新相声里更多的是对社会百相的讽刺,政治味不那么浓,劝谏的色彩更明显些。
二、以娱乐为形式
俳优“善为笑言”,“令人主喜悦”,核心是个“笑”字。没有笑,就没有“俳优”活动的精髓。“俳优”使用的手法酷似相声的“包袱”,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具体表现为铺平垫稳和抖露“包袱”之间的微妙关系。另一方面,也大量运用“三翻四抖”的表现手法。
三、以语言为手段
“俳优”以“善为笑言”的“笑”为特征,“言”为手段。无言,笑则无从谈起。足见“言”的重要性。“俳优”的语言丰富多彩,变幻多端,构成浓郁的喜剧风格。隐语、反语、夸张语、双关语的妙用,往往产生妙趣横生、捧腹大笑之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一群原神coser穿到名柯世界之后》《上流玩法》【小说迷】【搞笑小说网】【绝境黑夜小说网】《我真没想离婚后带球跑》【天悦小说网】《恶霸小姑是年代文真千金》《郎欺》《神话版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