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节: 小人物和大英雄(二) (1 / 3)
韬奋大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spanclass="content-word-small"第七十二节:/span
小人物和大英雄(二)
曾圣人这样评价王錱的部队,有点昧良心。
要知道王錱可是江忠源眼中的“天下奇男子”,是罗泽南眼中的“为苍生而出”的人。
这两个人做出评价的时候,王錱才初出茅庐,并没有利害关系,我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
再参考打分的两人的人格,江忠源性格豪爽急公好义,既“忠诚”又“刚烈”,他口中盛赞的人,差不到哪里去。
而罗泽南一代圣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孟子之遗风,关公之品格,他的话也很有可信度。
虽然两位长者对王錱的评价有褒扬的成分,但也说明王錱是个不错的人。
王錱练兵,一直以来都强调纪律严明。
从他后来的行军生涯就可以看出,军队令行禁止,绝不扰民。
甚至出现过因为王錱不在军中,军中缺粮,老百姓自愿奉送粮食犒军,将士没有王錱的命令居然不敢取食,白白饿了一天,等到王錱到军中之后,打了欠条才敢吃老百姓的食物。
这种纪律说实话只有在我朝建军时期见过,之前在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见过哪支军队有如此上佳的表现。
这个故事有褒扬王錱的因素在里面,可能言过其实,毕竟写历史的,往往都是一面之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其他官军相比,王錱的部队相对来说纪律是很好的。
王錱的部队叫“老湘营”,这支队伍一支纪律严明,王錱去世之后,老湘营辗转经过几个营官之手,一直保持非常好的纪律性和战斗力,相比后期湘军队伍的纪律败坏,老湘营应该是曾国藩学习的榜样才对。
一支纪律性如此强的队伍,居然被曾国藩说成是纪律败坏,“凶悍讹诈”,可见此时的曾国藩也是阵脚大乱,为了抹黑王錱,什么手段都使上了,什么坏话都敢说。
湖广总督吴文鎔得到曾国藩如此的评价之后,对王錱大失所望。
本来要调王錱来军前效力的打算也取消了,并且吴文鎔亲自写信给自己的属下骆秉章:
王錱的部队恐怕靠不住,还是不要让他来了(王朴山之勇恐靠不住,止其不必来鄂)!
“恐靠不住”四个字,彻底葬送了王錱出头的机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