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大国的兴衰》:探索国家兴衰轨道的力作 (1 / 1)
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88.《大国的兴衰》:探索国家兴衰轨道的力作
〔英国〕保罗·肯尼迪著
【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于1945年出生于英国,196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特大学,后又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70年起执教于英国东安哥尼亚大学,先后任讲师和教授。1973年,28岁的肯尼迪以《萨摩亚的纠纷:对1878~1900年英、德、美关系之研究》一鸣惊人,被当代美国著名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誉为这一专题的“权威之作”。此后,他又连续出版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1976年)、《英德对抗之缘起1860~1914》(1980)、《外交背后的现实:1865~1980年贡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981)和《战略与外交》(1983年)。其中《英德对抗之缘起》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评论为:“一方面透彻地分析了国际关系背景的变化,另一方面有力地叙述了个人和杰出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因其在外交史领域的杰出贡献,1983年,肯尼迪被美国耶鲁大学聘为教授,并入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作过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访问学者。
【内容精要】
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远看有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全书围绕着这一论点层层展开。
第一编《前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共三章,主要分析前工业社会世界的战略和经济。
第一章的主题是考察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与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一样,肯尼迪将近代世界的上限定在1500年,这是因为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塑造了近代世界。他认为,在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明朝中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德川幕府及中西欧诸国等六大文明中心,它们都处在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这六大文明中心的历史考察和分析,肯尼迪指出:“有一种主要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虽然这种发展总是同其他可变因素,例如社会结构、地理和偶然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要理解世界政治的进程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和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人物的更换或外交和政治的短期变化;实力是一种相对的事物,只有通过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经常比较才能加以描述和衡量。”在16世纪初,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欧洲将会超过其他诸力量中心。所不同的是,东方诸帝国受到集权制度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受到集权制度的限制。
第二章着重分析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争霸历史。作者认为:“欧洲能在经济、军事方面雄踞世界之首,亦得益于16世纪欧洲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以1500年为界,此前100年的战争主要是地方性的,而此后150年的战争则主要是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
第三章论述1660~1815年间列强的纷争,着重分析财政、地理等因素与战争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的多种体制的形成。在这种短暂多变且又比较松散的联盟体系中,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或宗教信仰而战,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决断日益受“国家利益”所制约。此时,西班牙、荷兰、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相继沦为二等强国,法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续保持一流强国的地位。在大陆两侧,英国和俄国分别成为海洋帝国和大陆帝国;在中欧,普鲁士励精图治,悄然崛起,跻身于一流大国的行列。“欧洲列强体系开始变成五大国——法、奥、普、英、俄——以及一些诸如萨伏依一类的小国和像西班牙那样正在衰落的国家体系。”
第二编《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列强的工业化进程和力量对比,以及1900年之后随着全球范围力量平衡的变化而出现的中等强国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和两级世界的形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漫画路人自救指南》《变身齐天大圣,觉醒七十二变》【推文君】《谁让他修仙的!》【笔迷阁】《欢迎进入梦魇直播间》《洞中避难所》《我用游戏改变了时间线》《转生哥布林,但母亲是白毛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