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爱的艺术》:独树一帜的“爱”的心理学 (1 / 1)
戈丹,千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68.《爱的艺术》:独树一帜的“爱”的心理学
〔美国〕埃里希·弗洛姆著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3年移居美国,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1980年逝世。他毕生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并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弗洛姆文笔清新流畅,理论著作也能做到通俗易懂。
【内容精要】
“爱”历来是文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等倡导的永恒的主题。然而“爱”的心理实质是什么?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学者,未能揭示其奥秘。现代心理学家麦独孤把“爱”作为十几种人类本能之一,华生把“惧、怒、爱”并列为人类三种原始的情绪,这些分析,基本上停留在生物学层次上。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年)和《爱情心理学》(1910~1918年)问世,“爱”尤其是“性爱”成了心理学界关注的课题。弗洛伊德在“爱的心理学”上是一个勇敢的拓荒者,但他仍未打破生物学化的老框框。任重而道远,弗洛姆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挑起了探讨爱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重担。
《爱的艺术》一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情的理论”;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第四章“爱的实践”。四章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对弗洛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系统而深刻。
(1)“爱”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弗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弗洛伊德的错误是:他把爱仅仅视为性本能的表达或升华,拒绝承认性欲只是人渴望爱及融合的表征。但他的错误远不止于此。与他的生理唯物主义相一致,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体的化学变化导致了紧张状态,而紧张造成的痛苦迫使人寻求缓解紧张的途径,这样便产生了性本能。性欲的目的即是消除令人痛苦的紧张状态。而性满足则标志它已经被消除。说起来矛盾得很,弗洛伊德所忽略的恰好是性欲的心理——生物基础,即两性分化与通过结合而贯通两极的要求。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疏忽或许产生于他极端的父权主义,促使他完全抹煞了女性特有的性欲,得出了性欲具有阳性性质的结论。”
弗洛姆认为,事实上,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远远超出性欲吸引的范围。男女两性的分化不仅存在于性功能上,而且也体现在性格的差异中。他写道:“可以这样来刻画男性性格:主动进入,统辖引导,能动活跃,严于律己,大胆冒险。而女性的性格特征则是:主动接受,防御保护,现实主义,忍辱负重,温柔慈爱。”这样一来,弗洛姆对“性爱”的实质的分析,就从弗洛伊德的“生理学的解释”的层次上,提升到心理学的层次上。
(2)爱的四个基本要素
弗洛姆从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指出: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然而又让他仍为他自己,依然立于其整体性中。“除给予而外,爱所包含的其他本质要素也充分展示了它活泼能动的性格。这些为一切类型的爱所共同具有的要素是:关切、责任、尊重、知识。”
①关切(关怀)。母爱最典型地说明了爱蕴含关切。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的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不言而喻,爱的本质当为“为其辛劳,促其生长”,爱与操劳不可分离。
②责任。在今天,责任经常用于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但本质意义上的责任乃是绝对自愿的行为;是我对他人的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响应”。对成人之爱来说,它主要指关切他人的精神需要。
③尊重。关怀他人,使其能发展自己,敞亮自己,这即是尊重。尊重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非为恐惧或敬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宝珠也想不到[重生]》《锦宫春暖》《灾变卡皇》《仙子,逼我吃软饭是吧》《高武纪元》《我在古代搞文娱》《顶级坏种为我俯首称臣》【花瓣小说】《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