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迈上“教育救国之路”——中国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1 / 1)
69.迈上“教育救国之路”——中国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后曾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以后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为改革近代教育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6岁开始入家塾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10岁时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无法延师授业,转而到姨母家中附馆攻读。14岁受业于同县王懋修,学做八股文。王为当时的八股名家,蔡元培从学3年,受其影响颇深。17岁考中秀才,随后被邀至藏书颇丰的徐树兰家校书,他在4年之中得以博览群书,学业大进。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赴杭州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又报捷,但未殿试即已离京,两年后补行殿试成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补授翰林院编修,这是他在科举仕途上发展的顶峰。
在蔡元培供职翰林院的4年中,维新运动渐入高潮,他在思想感情上同情、支持维新派,服膺谭嗣同,但又因康、梁“皆在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纳交”(《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而且他还认为,中国如此之大,积弊如此之深,不在根本上着手,单靠几道上谕要把腐败局面转变过来,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并不赞成维新派的一些具体做法。戊戌政变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培养革新人材,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蔡元培口述,黄世晖记:《蔡孑民先生传略》)于是,他决心从培养人材的根本途径着手,自觉地迈上了“教育救国”之路。
蔡元培总结戊戌变法的经验,决定委身于教育,便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秋天离京返乡。他先在绍兴中西学堂任监督(校长),捉倡新学。由于新派和旧派斗争激烈,两年之中他换了数个学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他对清廷的腐败更加不满,渐生反清之志,决心把教育实践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与章炳麟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出任会长,“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成立》),并先后创办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冬与陶成章等在上海创立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出任会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由孙中山、黄兴指定为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以后又加入何海樵等在上海组织的暗杀团,策划炸毙清朝大吏,因而一时以“翰林革命”蜚声海内外。
在此期间,蔡元培还有两件事在知识界发生了广泛影响。第一件是他的元配王昭于1900年病逝,续娶时他提出了征婚的5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大胆举动,使时人为之一惊。但他不受舆论束缚,终于在次年访得天足、工诗画的江西女子黄仲玉,与之结婚。第二件是创办爱国学社,接纳南洋公学退学学生就读。1902年10月,南洋公学发生学潮,总办贴出告示:“五班学生聚众开会,倡行革命,着全体一律开除。”各班学生为抗议压迫,145人相率退学。蔡元培同情和支持学生的民主要求,决定另组学校接收这批学生。他亲自去南京向蒯光典借钱,临行时家人赶到轮船码头,告知长子阿根病重气绝。他挥泪嘱托送行的朋友代为处理后事,毅然登轮而去。3天以后他借到6,000元回到上海,爱国学社得以挂牌成立。他出任学社总理,吴稚晖任学监,聘请章炳麟,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教员,接纳南洋公学退学学生入学。爱国学社倡言革命,改革教育,组织讲演团,搞得生气勃勃,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仍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名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获各省代表会议通过。1月9日成立教育部,暂借江苏都督府内务司的三间空房办公。蔡元培则着力于选拔部员、确定教育方针、制定学制等项大事。他先后罗致了蒋维乔、王云五、许寿裳、鲁迅等人到部任职,确定了教育部下设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6个教育司。又制定和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及其他一些法令。他自己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他领导教育部同仁,对于清末封建主义的旧教育进行了大刀阔舞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原题为《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后改题)发表于1912年2月8日、9日、10日的《民立报》上,这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他在文中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项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批判并废除了忠君和尊孔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坚持将其删去。他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出发,对新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解释:军国民教育属于体育,其培养目标是强兵自卫,恢复国权,破少数军人拥兵自雄的局面;实利主义教育属于智育,要求学生掌握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求国富民殷;公民道德教育,即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世界观教育,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之长,以打破2000余年墨守孔学的旧习;美感教育,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破生死利害的顾忌”。他认为新教育方针的这5项宗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就为改革旧教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主持教育部期间,对教育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如:将过去的学堂名称一律改为学校;禁用清朝学部颁行的教科书,重新修订教材:小学废止读经,奖励女学;小学实行男女同校;小学不得用体罚;小学年限从“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中学和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废止清朝的贵胄学堂,将其合并于普通学校;除高级师范外,鼓励私人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注意蒙藏教育,专设蒙藏教育司加以管理。这些改革虽然只是初步的,但毕竟是融中西教育之长,立破旧立新之义,在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321【xs321.net】第一时间更新《世界的100次变革(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