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五从军
时局变化得很快。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只隔了两个月,全国形势又起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清军在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关内,迅速占领了北京。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终于推翻了明王朝。
清军攻占北京后,夏允彝立即在家乡松江召集有志抗清的人商议行动。他宣誓宁死不降,并捐献财产作为组织抗清义军的费用。为了在江南大举起事,他动身到南京去找兵部尚书史可法商量。他在途中得知南京已经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当监国(有皇帝的权位而无皇帝名义的叫监国)以重建明朝政权,就返回松江。
这时在家乡的夏完淳,看到福王政权的极端腐败,担负不了抗清事业的重任,内心里非常痛苦。他在著《大哀赋》中,曾经尖锐地指出:福王的荒淫无度,简直到了“酒池肉林”的地步,朝廷的“柱石”是一些奸邪之徒,掌握了兵权的是跋扈的将军。贪婪的风气搞得满朝都是“铜臭”,执政的大臣谁也不关心抗清事业的命运。在回顾当时的情况时,他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这是三桩反常的现象,国有“三反之政”,又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1645年五月,建立才一年的南京小朝廷,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派它的忠实走狗明朝降将洪承畴驻扎南京,同时分兵攻占江苏和浙江各地。清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大肆屠杀汉人,于是民族矛盾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