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立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 (1 / 1)
《四大强女人:她们的天空没有简单二字》转载请注明来源:小说321xs321.net
第三节
立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
上一节已经讲过甄嬛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以至最后继承大统。在当时玄凌的大儿子能力不足、贞妃的地位不足所以他的儿子予沛也不能做太子、大臣们都非常反对甄嬛的儿子。而且当时皇上已经怀疑甄嬛的儿子不是自己的骨肉,但是他没有怀疑眉庄的儿子,所以眉庄的儿子满足了所有的条件,最后还追封眉庄为惠仪贵妃。
虽然听起来这个太子立得非常复杂,实质上比起吕后时期的太子之争,那简直是小巫大巫了。
吕后在得知刘邦有这种想法之后,迅速从震惊中冷静了下来,她密切关注着这件事情,在《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就有吕后跪谢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刘邦的老部下,刘邦还在担任泗水亭长时,他就跟随着刘邦,而他的哥哥周苛在守卫荥阳时被项羽所杀,自此之后刘邦对这位老部下格外观照。
当刘邦就废长立幼一事询问周昌的意见时,口吃的周昌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一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非常生气,他说陛下如何废长立幼,那他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诏书。周昌的激烈反对并没有引起刘邦的大怒,反而感觉口吃的周昌样子非常好笑。当时吕后在朝堂“东厢”窃听,听到这段言语之后非常感动,所以当他看到周昌下殿的时候,竟然跪谢周昌,并且表示如何不是周昌的话,今天太子的地位就已经不保了。
吕后为了儿子的太子之位,她还让建成候吕泽找到张良,吕泽希望张良能够为吕后出谋划策,但是张良认为打天下的时候自己可以出谋划策,为刘邦,为汉朝着想,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完全是刘邦自己家的事情,他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不过他给吕泽指出了一条明路,他说有四个人因为道义的原因而不做汉朝的臣子,但是刘邦对他们非常敬重,而且这四个人拥有大智谋,与其来询问自己,还不如去询问这四位。不过张良还说,一定要让太子写上一封信,而且语言一定要谦恭,并且恳切地聘请他们,或许事情会有所转机。
之后吕后就派吕泽携带着太子的书信,非常恭敬地前往邀请这四位,之后四位就住在建成候的府邸中做客。要知道张良是一个非常清高的谋士,而此时他也要顾及吕后的面子,很大程度上他也知道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知道如果皇上改立太子,那么之后吕后必然会掀起一股血雨腥风,而这会殃及到太多的人,甚至连大汉的江山都会殃及到。而从一个侧面来看,吕后当时的地位的确特殊,连张良都愿意为她出谋划策。
吕后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刘邦想要改立太子这件事情。
其实每一个皇上在决定太子之位时都会考虑到前朝的教训。刘邦是这样,虽然他想废长立幼,但是他迟迟不肯动,他也担心他的行为会引起没有必要的杀戮。
咸丰帝同样是这样,历史的教训必然吸取。他不仅想到了多尔衮和福临的事情,也想到了康熙和鳌拜的故事,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康熙帝那么英明神武,所以他决定将之前的四大臣辅政改成八大臣辅政,这样的安排到底能不能保证儿子权力不旁落呢?咸丰帝也不肯定,于是他安排了一个巧妙地铃印制度,他将自己平生最喜欢的两枚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授给了钮钴禄氏和载淳,将此作为皇权的象征,而载淳尚且年幼,另外一枚自然由慈禧来掌管了。
这个制度规定,因为皇上年纪尚小不能够亲政,所以凡是皇上下达的谕旨,在起首位置上必须盖有“御赏”,而在结尾部分必须盖有“同道堂”,只有这样的谕旨才能够有效,缺少任意一枚印章的谕旨都是没有效用的。咸丰帝做出的铃印制度和八大臣辅政制度使得后宫的两位太后和前朝的八大臣权力平等。
咸丰帝认为八大臣辅政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大臣们的政治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让他们之间也有所牵制;而后宫的两位太后又可以对八大臣进行限制和监督;而后宫中的太后又不必去参与日常的军国大事。咸丰帝在临终前作的这一切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的权力,但是他精心安排的方案中同样存在弊端,那就是这种平行制度中的合作问题。
这里的八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在此之中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载垣、端华是两朝老臣,两人既是道光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又有辅弼咸丰之功;景寿为道光帝的六额驸;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本为军机大臣,这种安排看起来非常正常。这些人中载垣的地位最高,他的祖上就是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好感度拉满后我成了黑月光》【段子园】《天命之上》《我在妖武乱世,武道成神》【桑舞阁】《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系统流小说】《肝到厨神才算开始》【无限小说网】《漫画路人自救指南》
刘子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