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怎样进行儿童课程设置1 (1 / 4)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321】地址:xs321.net
作为教育手段的课程
怎样对待教育和教学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教育理论盛行的时代,在我看来,那些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往往大包大揽,而父母们继续他们的制度化教育,随时准备为孩子承揽一切。事实上,这样做对孩子反而不好。
需要请人们注意的是,父母不能推卸亲自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通常将大部分的责任留给学校的老师或家庭教师,这里的责任是指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当然,教师是比起普通人更擅长于对儿童应该学什么和应该如何学做些思考,但孩子的父母也应当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理念,即便他无法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对孩子和教师都有好处,对教师而言,还有什么比得到家长的肯定更能给自己的工作增添信心和方向感呢?
孩子在学校接受“合格人士”的教育,如果教师陷入他们的职业陋习、仅就学科本身来评价儿童的熟练程度并无视其对儿童的影响时,父母的见解就能起到阻止作用了。可是,在早期教育中,让一个年轻的家庭教师在对母语一知半解、缺乏其他能力的情况下,为自己和她的学生设计课程,显然有点不合情理。儿童浪费时间看似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但往往会让他们养成了一种不爱学习的习惯。于是到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对所学的课程只能是浅尝辄止,做功课也不过是机械操作罢了。到那时,即使是最有激情的教师,也无法根治他们的厌学问题。
即使幼儿园或其他的儿童学校再怎么优越,家庭课堂都应该是儿童成长的最好场所。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如果想全面关注对子女的教育,无疑很难做到,毕竟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她生活在城镇,可以在孩子6岁的时候将他们送去学校;如果住在农村,她就得请一个家庭教师了。但是要想找到一位女士,既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懂得教育艺术、明白教育目的,还能在节省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潜力,可没那么容易,这样的全才不是一纸广告就能招聘而来的。
既然找不到训练有素的教师,那就只能将就用年轻的教师了,不过,凭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母亲还是能弥补年轻教师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的。比如,“在阅读方面,我希望孩子能受到如此这般的教育,因为……”又如,“要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才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效果。”如果这个教师足够聪明,那么只需半小时的谈话,一件具有方向性的大事就这样完成了,不但母亲对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得到了保证,孩子大量的游玩和户外活动时间也得到了保证。
在教授孩子书写、语法、地理的时候,如果母亲打算让她的家庭教师赞同自己的观念,她必须首先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她必须能认真地问自己三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学?该学什么?该怎样学?如果她能不怕麻烦,针对每一个问题都得出清晰而又深刻的答案,在指导孩子时,她就能掌握主动权。到时,她就会惊讶地发现,孩子过去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有四分之三被白白浪费掉了。
儿童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这个问题与我们为什么要吃饭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吃饭,是因为我们要生存、要成长、要实现我们自身的功能;儿童学习,是要维持自身的存在、获得自身的发展。身体的成长除了要有适当的食物,各器官还需进行适当的锻炼。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对我说,她结婚以前,胳膊又瘦又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露出自己的胳膊。但是,她那5个月大的强壮婴儿治好了她这个毛病。现在,她不仅能轻松地抱着这个婴儿四处走动,而且也不害怕向任何人展示她的胳膊了。锻炼能使人身强体壮,同样,人的努力学习也会使智力变得发达。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大脑需要的是它自己的精神食粮——那些能发展人的能力的东西。而人们学习的,却是一些他们可能知道的事实,因此,那些鹦鹉学舌式的课程,和应试教育配套的填鸭式教学,还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大量充斥在课堂中了。
对大脑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虽然很有必要,但那些专家却往往过分强调其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材。其中,有的内容偏重理解力,有的内容偏重想像力,有的则是针对判断力。现在,作为被批判的颅相学在教育中的变种,这种教条式的能力训练正在走向绝境,因为它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错误类推基础上的。作为一个整体,人的智力被赋予了多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这种分块教学的教条方法,并不适合正常健康的儿童,除非他们的大脑无法进行自我引导,遇到问题不能开动脑筋加以整合、消化和吸收。而现在,任何一门在常识的意义上适于儿童教育的学科,只要表现方式恰当,都可以对儿童提供各种能力的训练。
儿童为什么学习的第二个原因是:通过学习,观念的种子可以播撒进他们有待开发的大脑里。“观念,不管是感观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字典中给出的解释就是这样。因此,如果教学的工作灌输给儿童的只是一种观念,那么,教学不仅不能给儿童留下新观念,甚至会失去其教学的特质。那么,想象一下儿童最常见的学习状况——像蜗牛一样,背负沉重的阅读、表格、地理、算术等学习任务,毫无一丝愉悦,你就会知道,能让儿童的精神为之一振的课程,哪怕是提供一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课程都是非常稀有的。可以说,如果儿童在一个早晨没有获得一个新的观念,那他这个早晨就算白费了,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过分,可毕竟孩子几乎整个早晨都在捧着书啊!
在我眼前的一本词典中,“观念”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思想、一个概念、一个主张。可以这样说,它是一个被赋予生命力量的精神胚芽,实际上,它能够生长,并根据自身生成新的观念。观念的根本属性就是生长,正如蔬菜的胚芽能分泌其生存所需的东西。在儿童的大脑中植入一个合理的观念,这个观念也能自生自长,并衍生出新的观念来。而这种处在生长过程之中的新观念,会在吸收既有事实分泌出的适当养料之后,渐渐形成一种走出既有事实的张力。这种观念与张力的生成过程,伴随着儿童特殊的渴望,而且是成正比加快生长的。
司各特和史蒂芬森是用观念从事写作和研究的作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交界处的乡间民谣,滋养了司各特的童年,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断壮大,并不停地向前滚动,终于结出了《威弗莱》这一硕果;而乔治·史蒂芬森的发动机,则始于小时候和伙伴托马斯·托勒威一起玩耍的泥巴游戏。渐渐的,发动机成了他生命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在他成了一名机械师之后,他依然不停地研究他的发动机,最后,这个观念变成了蒸汽机车。
关于观念的这一理论,又该如何运用到儿童的教育中呢?就孩子的教育而言,我们可以先给他子添加一个有价值的想法,比起将大量的信息一股脑地强加在他头上,这种做法所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拥有几个主导观念,就意味着他拥有了自我教育的素材,未来的事业也将在其中凸现出来。
要想接收一种观念,就必须使大脑处在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之中。如何保证这种状态的存在,我们会在下一章探讨。需要补充的是,就精致和效果而言,观念有可能是自给自足的,这样,做父母的就很可能错失给孩子选择观念的机会。实际上,孩子的课程应该是能给他提供接受进一步教育的观念,换句话说,课程所提供的观念的存在就是为了他的进一步教育。
为了保证适当的智力生长并且为大脑提供观念,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必须掌握知识。没有什么知识能像儿童时期掌握的知识那样珍贵,那样能深深扎根于脑海,那样有用,因此,这种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就学习而言,儿童的大脑就如同一个细颈瓶子,掌握知识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就要求父母或教师灌输最好的东西进去。
在对孩子的智力了解这一点上,那些不曾做过母亲的成年人,总是把孩子想得过于天真,其天真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孩子。如果一个孩子老说废话,那是因为大人习惯对他说废话;在没人打搅的情况下,根据他自有的经验,他可以表达得聪明且富有智慧。
与上述成年人相反,母亲们很少以幼稚得口吻和孩子说话,她们常常把孩子当成平等相待的大人,在和小大人保持亲密的同时,对他们做到尊重。然而,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课程的编撰者,跟孩子谈话时,都倾向于向孩子呈现作为纯粹知识的单一知识点,并强迫孩子大海捞针似的从中辨识和提取这种知识点。
总的说来,那些在大人们中间长大、从未看过儿童读物的孩子,能够从成人文学中为自己收集到有益的东西,并且能成长得更好。
据说,阿诺德博士3岁的时候,就能精确讲述带插图的王朝编年史故事,为了奖励他,父亲送给他一套大卫·休谟的《英格兰史》作为礼物。这件事可能就是阿诺德博士后来酷爱历史,并成为杰出人物的起因吧。有人说,当年阿诺德博士就任牛津大学教授的时候,曾准确无误地引用过普利斯特列《历史讲义》中的几段话,尽管博士8岁以后再没碰过这本书,但我们对这个说法还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了他大脑的习惯吧。虽然,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重组材料的技巧,但阿诺德无疑是个例外。
我的意思是,如果博士当初阅读的是一种通常情况下强加给儿童的空泛之言,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在阅读一个礼拜后并且背诵下来,更别说20年以后还能把它们背出来了。
小说和教科书常常会提供给孩子们一些空泛的文学作品,这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反动。前不久,人们还在说,儿童的理解能力不强,但却能很快记住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比如事实、日期、数字、规则、问答等,那些被割裂成块的大量信息,才是适合教给儿童的。现在则不然,所有的一切已经换了新装,儿童们手里拿的都是配有漂亮插图和轻松话题的故事书一样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仍然是空泛冗长,除了能给儿童点滴的知识以外,并没有其他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