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哲学 (1 / 2)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321】地址:xs321.net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拥有了自身的历史和文明,在远古石器的研磨与碰撞上我们的祖先萌生了自己的思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更有着不同的审美观:朱熹是理学的创始人,他有自己的世界观;阿里斯多芬是古希腊伟大的歌剧家,他也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尽管这些人都不是哲学家,但是他们个人思想体系的确立却是在哲学的推动下完成的。
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而艺术则是人类感性思维的最高形式,他们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研究和分析艺术与其他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思辨的形式来加深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而作为人类理性思维最高形式的哲学其要对作为人类感性思维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
美学的中介作用
或许人人对于美都有某种特殊的感知力,但却不能说人人都理解美。普通人在个人服饰、家庭装饰或诗歌和绘画的选择方面都有很高的鉴赏力,一旦让他们来阐发一下艺术是什么,或者降低一个层次让他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这件东西是“美”的,而另一件东西是“丑”的时候,他们就颇感为难。就连具有熟练创作技巧和准确判断力的艺术家,他们在生活艺术方面可谓是手段高明,应付自如,使人惊奇不已,然而对于自己的作品欣赏,却常常令人奇怪地缺乏明晰的见解。更有甚者常常替自己辩护,名曰:“美这种东西太奇妙了,简直不可思议,人们怎么能把一种虚无缥缈的事物澄清为明确而固定的观念呢?”的确,对部分人来说,用“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办法来避开概念的解释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但是毕竟艺术走过了漫长的里程,要求善于思考的人们长期不去表述他们对美的兴趣和人类其他兴趣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那是办不到的。于是,出现了像“雪莱”和“锡德尼”这样的人来阐述诗歌与科学的关系;又出现了托尔斯泰这样的人来思考整个艺术的性质。继而,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知、情、意方面,哲学系统又相对出现了漏洞,因为在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感”即“混乱的感性认识”却一直还没有一门相应的学科。直到1753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才设立了这样一门相应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字照希腊字根的原意看,是“感觉学”。鲍姆嘉通在《美学》的第一章里就这样写到:“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正确指导怎样以正确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高级认识论的逻辑学;美,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去思维的科学。”鲍姆嘉通把美学看作与逻辑是相对立的,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后来,黑格尔曾一度指出“埃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用“卡力斯惕克”(Kallistik)才符合“美学”的意义。但同时黑格尔发现用“卡力斯惕克”还是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最后黑格尔索性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门科学,这就更加明确的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当然,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并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即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的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具有普遍型的一般规律,尽管美学的范围和对象十分的广泛,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研究哲学对于艺术的影响,恰恰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常常也是对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学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群数学和物理学家,他们以理性的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个经验性的形式规范——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黄金分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即和谐”的观点也被推广到建筑、雕刻、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对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苏联美学史家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中评论这种概念说,“音乐和谐的概念原只是对一种艺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毕达哥拉斯把他推广到了全宇宙中去……”再如,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以“礼”“乐”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并用“兴、观、群、怨”等范畴对诗的特点和功用作了概括,要求作到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这对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哲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上。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特定哲学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流露出来。东晋画家顾恺之,其审美思想就深受魏晋玄学中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魏晋学风的影响,他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画境,要求超越人的外表形体,把握人的内在生活情趣和个性,延续了先秦两汉时期“形”“神”的关系,拓展了魏晋玄学中“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神形分殊本玄学”的立足点,而“妙得迁想”命题不仅要求作画者去发现、捕捉对象,更要突破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妙”“气”恰恰吻合了老子“道”中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的一面。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思潮的形成的作用。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首先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败国的德国,这次战争在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给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之而来的又是1920年的欧洲经济危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自然导致了焦虑、悲观和绝望,对传统价值的怀疑,个人的孤独和文化的危机意识。作为西方近代文化精神支柱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个人主义、进化论被看作古典主义和过时的价值体系而受到摒弃,于是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直接产物便是西方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思潮,以萨特、卡缪、卡夫卡为代表的“垮掉的一派”“废墟”文学、“荒诞派”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时代意识的文学作品。如:卡缪的《局外人》(1942)、《鼠疫》(1947),萨特的《呕吐》(1938)、《墙》(1939),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这些作品大量采用象征性的手法,突出表现人的异化问题,为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向颓废和悲观主义的转折,作了一种神秘的预言,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大胆地说,世界上种种艺术思潮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哲学渊源,但却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
当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
与此同时,艺术也对哲学产生影响。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在吸收魏晋玄学思想的同时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一部记录魏晋士大夫言行的散文集子。它以大量具体、生动的材料,反映了魏晋时代士大夫的审美品味和风尚。从书中大量的人物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士大夫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往往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种玄远、玄妙的境界。而这种打破有限物象,感受无限宇宙的玄远境界则正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哲学命题:“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所以,《世说新语》虽是一部散文集子却冥冥之中宣扬了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此外,还有宗炳的《画山水序》、谢赫的《古画品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著作,但是都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对于当时的哲学思潮起了一定的传播作用。
1、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古代艺术
一个民族、时代和社会的艺术,总是深深的植根于这个民族、时代与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历经几千年的演化,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构造出迥异于欧洲艺术理论的概念和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承,它的基本的观点、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所包含的一切矛盾,都全然蕴涵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根基中。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中华美学的重心所在,从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仁义、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而上追索,都不约而同的追寻以直觉的方式去认识万物的本质或宇宙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中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辨证思维方式。所以,当你翻阅中国哲学、文艺和伦理政治的鸿篇巨著时,都会云游于某种莫名的心理主义之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道德,不是理智,不是露水情缘,不能逢场作戏,而只能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宣泄。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却又超感性,是一种审美上的形而上学。
正是由于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庸哲学理念,使得中西艺术哲学的范畴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中国古典美学极力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在创作中直接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注重艺术的认识价值,把再现生活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起情感作为最终目的。
中国传统美学排斥了各种过分强烈的悲伤、愤怒、忧愁、喜悦等种种感性情欲的展现。因此在传统美学里所有的艺术活动都离不开与自然界的和谐,艺术家们不断主张冷静的反思和自我的克制,人们也都不经意开始抵制各种动物本能欲求的泛滥,极力的使对象人化、社会化;情欲、食欲、性欲等也变得含糊其辞,人的情感开始显露出规范和制度化;同时现实中“超我”原则的过早出现,使得个体生命中强烈的情感、狂暴的安乐、屠杀、泯灭、怪、丑等难以接受的艺术形式便通通被排除了。故而中国的艺术和美学总会令人觉得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表情的效力,无论是快乐或是哀伤都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半吞半吐,欲语还休”。的确,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都只属于一种独特的“意图模式”,无论是音乐中所追求的节奏、旋律、反复或是诗歌中“一唱三叹”的惯例和模本,都是在不停地提炼一款最美的程式和类型,而这种美的纯粹形式最终还是在锤炼和塑造人的情感,这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七零男主恶毒小妈,但躺赢》【泡菜中文网】《漫画路人自救指南》《玄鉴仙族》《从流浪地球开始的位面战争》《身为邪祟的我,教她们斩妖除魔》《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秒读网】《空想具现的大贵族》【小黑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