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青霉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1 / 1)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转载请注明来源:小说321xs321.net
第十六章青霉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细菌突破磺胺类药“封锁”
在埃尔利希发明“606”后,德国医生杜马克发明了磺胺药。磺胺有着一种特殊的杀死细菌的方法。原来,细菌在生长繁殖的时候需要一种生长代谢物质,这种生长代谢物质叫对氨基苯甲酸,它在酶的参与下合成叶酸,进一步再合成催化蛋白质、核酸合成的辅酶F。
在这个代谢途径中如果发生某种障碍,就会使这些致命菌的生长繁殖受抑制。在化学药品中,磺胺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很相似,当磺胺存在时,细菌体内合成叶酸的酶由于不能明察秋毫,就会把磺胺当做对氨基苯甲酸结合,这样菌体合成的叶酸就成了“假叶酸”,“假叶酸”不能继续再合成辅酶F,结果致命菌代谢发生紊乱,进而死亡。而人和动物可利用现成的叶酸生活,因此不受磺胺的干扰。
磺胺类药物能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肺炎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繁殖,对放线菌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尽管磺胺药有如此大的丰功伟绩,但它也有弱点,它对付病菌的本领不是万能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促使人们要不断寻找能更多更有效地杀死有害微生物的魔弹。医生们发现,有的病开始用磺胺类药物效果还显著,可时间一长,磺胺药便不再奏效。细菌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病人还是被夺走了生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有些病菌认出了磺胺类药物以假乱真的本领,也相应改变自己的代谢方式,让磺胺类药物失去作用,继续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意外闯入培养基的青霉菌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场中鲜血淋漓的伤口成了病菌侵入血液的门户,已有的药物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战士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痛苦地死在后方的医院里,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
1943年初春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改变了这种可怕的局面。在对付病菌的战斗中,从此又掀开了历史上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伯利汉城。
伯利汉城是接收救助受伤战士的城市,成百上千个受伤的战士从太平洋激战前线运到这里进行治疗。这一天,当医生们竭尽全力给一批病人治疗后,受伤的战士还是开始了昏睡,死亡之神已开始向他们招手。
就在这严峻时刻,医院来了一名年轻的医生,他带来两包淡黄色粉末。这位医生名叫李昂士,他是为了试验药效特地从外地赶来的。李昂士医生配好了药,给这批垂死的病人注射。
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奇迹开始发生。这些已被认为是必死无疑的病人睁开了双眼,并闪烁出活力的光芒。渐渐地,病人热度开始减退,一切症状都有了好转。
李昂士的淡黄色粉末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整个医院顿时轰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救世良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何水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小说321xs32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